第一次走进柳林村,是2017年新春。贫困户乡民李国芝悄然走进我的视界,汇入笔端。他的业绩赫然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。普通农民也能上头版头条,乡亲们激动地奔走相告,他一夜之间成为“网红”。
“没错,是3500元!”把最终一袋马铃薯装上轿车,李国芝顾不得洗掉手上的泥,满面笑容地点起收买商递来的钞票。快春节了,他还要卖一头200多斤的肥猪,又要收入2000多元。他还得和妻子抽暇安顿新房,“这日子,过得有奔头了!”
曩昔的李国芝,可没现在这么精力,妻子残疾,孩子读书,两位年近八旬的白叟要奉养,一家子担负都压在这个50多岁的男人身上。
柳林村地处高寒山区,山高坡陡路难行,土地贫瘠粮难种。2014年,通江县旅游局结对帮扶柳林村,派驻“”,让这个贫困村相貌有了起色。李国芝有了结对帮扶人——县旅游局工会主席付旭。
2018年,在迎新春鞭炮声中,李国芝和几十户散居在高山上的乡民,从云雾旋绕的寒酸村落搬到了山下靓丽的新村安顿点。政府一致建筑的小高楼,基础设施现代,入户路连着大马路,外出抬脚就能上“大巴”。
李国芝心里甭提有多甜。脱贫摘帽后的路咋样走?他早就在策画,年还没过完,他就骑摩托上了山。
他不甘待在新村安顿点过悠闲日子。老婆虽右手有残疾,到邻近打零工没问题,两个女儿省外务工,7岁小儿子也入了学。他挂念的是那10多亩承包地和几十亩林地。他要展开特征种饲养,在土里刨出金娃娃。
2019年,上级给柳林村派来高档农艺师、通江县银耳专家李庭云,在村里展开银耳栽训练练。李国芝毛遂自荐参与训练。训练班第一期办了10天。除了教种银耳,还有养猪养羊养鸡和种果树训练。李国芝每天都第一个到教室,听得专心致志。笔记写了厚厚两本,晚上还泡在村图书室。他说:“我只要小学文化,只要多下点笨功夫,才干把常识学到手。”
揣着常识回到山上,李国芝铆足劲干开了。上自留山砍下青冈树,锯成树棒,在树棒上钻出孔,再将树棒架成三角形,在太阳下晒一个多月。最终,将从农技站领来的菌种注入孔里,用油纸盖好,进行发酵。
“说起来简略,做起来很难。”李国芝说,最苦的是钻进密林砍树,日晒雨淋不说,青冈木质地坚固,砍不了几棵,就腰酸背疼,常常一天干下来,累得腰都直不起。尽管累,但他每个环节都不迷糊。60天发酵期,他如期进行3次翻棒处理。等发酵期满了,李国芝看到一朵朵白玉般的银耳在眼前开放,心里乐开了花。
银耳收成了,李国芝采摘了一些带回家,全家人满心欢喜。狡猾的小儿子灵机一动,抓起几朵银耳,一朵放在头顶,两朵放在手掌心,双臂向两边张开,逗得李国芝开怀大笑。妻子举起手机录下短视频。村支书卢兴军将他们的短视频做成抖音,发在为乡民代销产品的朋友圈里。李国芝的银耳一会儿火了,成了网上抢手货。2020年,李国芝卖银耳收入两万多元。仅这一项,便是他前几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。
接着,李国芝又瞄准了魔芋栽培。魔芋是驻村帮扶干部从陕西带回的。李国芝听农技师讲过,魔芋适合长在斜坡地。他把山梁上的承包地和一些无人栽培的荒坡地都开垦出来,顶着酷日,挖沟,排水,掏厢,用背上晒脱一层皮的支付,保证了魔芋不受水灾。种魔芋每年增收6000元。村干部说,李国芝干事,既能喫苦,又多长个心眼。
搞家庭饲养,李国芝做得也很用心。曩昔他家每年顶多养五六只鸡,而近几年,每年出栏30多只。
搞农业免不了靠天吃饭,有危险,但李国芝说:“在地里多种些把戏,东方不亮西方亮,就不怕没收成。”几年来,他用5000元工业扶贫周转金和4万元扶贫小额信贷,养了牛、猪、羊、鸡,种了马铃薯、玉米、中药材,还栽了花椒树和李子树。他说:“脱贫后不能松劲,要害要抓好稳固,有稳固才干有展开。”他的10多亩承包地,100多亩自留、代管山地,全都满种满栽,无一处闲着。
李国芝告诉我,这些种饲养活儿,简直都是他一个人干的,只要耕种时请来几个人帮助。他的工棚里,摆放着旋耕机、粉碎机、饲料加工机等,这些他都学会用了。镇政府上一年还奖赏他一台烘干机。
李国芝带我观赏他山上的住处,电视机、洗衣机、煤气炉等一应俱全。厨房、卫生间洁净整齐。工棚壁上悬挂着一对音响。李国芝说:“我很喜欢听歌。”说话间他笑得像个孩子。